发布时间:2013-08-12阅读次数:
分享到:
     过了立秋,蝉便成了秋蝉,亦或寒蝉。作为一只昆虫的一生,是到了它最后的日子了。很多东西都到了最后的日子了,所以秋天的到来容易引起感伤。
    小时候,看着土里土气的蝉抓在树上蜕皮羽化,从背部裂开到整个成虫蜕出来时间不太长,这个可以看见的过程充满了神奇。听蝉鸣、粘蝉蜕也是儿时夏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时候不了解这种吵人的昆虫,感觉短短的一生全是那么高亢激昂的,有点不知所谓。倒是粘蝉蜕成了一种乐趣。用一根麻杆子,顶部用枝条圆个圈儿,把蜘蛛丝上下前后的粘在圆圈上,小伙伴们成群结队的去粘,有时候也直接在地下找知了洞挖。大家互相比赛,粘到一定数量就拿去卖了,换点零花钱。那时候也会打榆树的叶子,据说都是可以入药的。小孩子不怕热,也不睡午觉,打了榆树叶子在大太阳底下晒得焦干,也拿去卖了换零花钱。往往有小货郎担走村串户,摇着拨浪鼓,专门吸引小孩子和妇女们。妇女们找点针头线脑的,小孩子们就找吃食,五香瓜子,糖豆,炸果儿......随着蝉声的渐行渐弱,溽热的夏季结束,秋天也渐渐地往深里去了。
    长大了才知道,蝉这种昆虫竟有几年的寿命,最长的居然达到十几年!相对于绝大多数昆虫只有一年或更短时间的寿命,蝉可算是最长寿的昆虫。只不过这种昆虫的一生基本上是在地底下过的,其幼虫在地下生存至少3到4年的时间,经过5次蜕变,才能钻出泥土羽化为成虫,享受短暂的阳光生活。真不知道这样的一种生存模式到底值不值得,也许只有这种低调隐忍才能得以保全;又或许是蓄尽一生力量,就是为了最后时光的张扬挥霍。
    不言这种昆虫的害处(因为它要靠吸食树汁才能生存),蝉在古人的心目中地位却很高,是一种神秘而圣洁的灵物,被视为纯洁、清高、通灵的象征,往往对之寄予高度的赞美,用来传情言志。唐虞世南有诗云:
    垂绥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诗人将自身与蝉作比,喻意志向高远、雍容不迫的一种气韵风度。古人认为蝉与玉一样有五德:头上有冠带是为文;含气饮露是为清;不食黍稷是为廉;处不巢居是为俭;应时守节而鸣是为信。自汉代以来,以蝉的羽化比喻重生。将玉蝉放于死者口中称作含蝉,寓指精神不死,再生复活,把蝉佩于身上则表示高洁。所以玉蝉既是生人的佩饰,也是死者的葬玉。从古到今,在中国的各类工艺品里,蝉也都占有一席之地,石蝉、骨蝉、铜蝉、木蝉、玉蝉,似乎所有雕刻品种里,都有蝉的份儿。真蝉聒噪,假蝉却叫人神往,在这一点上,真可谓“无声胜有声”了。 (霍传芬)
上一条: 碧水蓝天
流量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