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凡何时,忙碌与我已结为朋友,而书籍与我却像远方亲戚。党员读书季,让我想到即使在百忙之中也要和远方亲戚多联系联系,忙碌不是借口,重在心灵。于是我选择了《答案永远在现场》这本书,很高兴自己在这个时候读到了《答案永远在现场》这本书,为自己找到了刺破迷雾的灵光。
“地头力”是山东农村很流行的一个口头语,指嫩芽拱出地墒露出尖尖角的力量,也指在田间地头头拱地往前走的力量。就是要不受条条框框束缚,不找借口,遇到问题就着手解决。扩展为商业概念就是:清空教条、成见和束缚,最大限度发挥直觉、现场反映、创造性的能力。
我不否认,当我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很不解,也很不以为然。但是抱着对实战企业家脚踏实地解决问题能力的佩服,我读完了这本书,突然发现自己对这个概念刮目相看了。
只有当管理超越形而上的理论时,才能转化为生产力,作者提出的“答案永远在现场”与“地头力理论”,强调了管理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这是一种朴实无华的观点,但确是提升效率的药引。
我们的许多企业注重学习西方的管理思想,把着眼点放在整合大规模的资源,运用ERP系统,制定整体的战略,直接奔着大规模和一流去了。我们在中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过于浮躁,总是显得雄心万丈,为了一个宏大的目标,慌忙于资本市场和品牌概念之中。
例如:蒙牛展现了一个巨人的快速崛起,塑造了一个概念传奇——不是所有的牛奶都叫特仑苏。紧接着,问题出现了,三聚氰胺让我们对蒙牛品牌失去了信心,导致其收入急速下滑,而专心于做责任产品的三元却供不应求。
有的企业也开始学习丰田的现场管理模式。但是却把目光聚焦在它精细化生产的结果上,学习应用大量强制严苛的考核指标、一厢情愿的数据管理体系,反而忽视日企员工的忠于企业、奋发工作、积极创新、精于协作的状态。其实日本真正的强大之处,是能够安心于一个一个的小生意,安心与一个一个的小物件,找到追求精进、极致的平台。日本人可以把喝茶做成茶道,可以把击剑、拳术做成剑道或柔道,可以把军队做成武士道,可以把一个小营生做成艺术和禅。中国不少企业同日本公司的差距,恰恰表现在缺乏一种做人做事的常清静。
我们中国的企业要从自己的文化中来继承和发扬我们的管理之道。30多年来的高速发展,正是我们千千万万中国企业人脚踏实地,一个一个地解决难题造就的。他们中很多人不是科班出身,不是学习了谁的经营管理方式,那他们依靠的理论是什么?
个头小心胸阔的马云,摸透人性的史玉柱,儒雅才子李彦宏,甘为天下溪的郭广昌,深沉睿智的任正非,铁腕领袖柳传志,大气沉稳的张瑞敏,生命在高处的王石,追求小而精、小而美的丁立国,铸造信实生命共同体的刘红军,安心追求极致的张跃,这些掌握财富帝国的企业家追求心灵的内在态度,用自己独立之个性带领企业突破传统的樊篱,在艰苦卓绝的道路上走向辉煌。这不好依靠既定的理论来概括,而这群在市场中摸爬滚打的企业家,却都展现了那种在田间地头头拱地往前走的魄力、韧劲和创造力。
地头力是突破性心智、热情和能力这些元素在反应釜中发生化学变化那一刻爆发出来的力量;是一种从零开始的思维突破能力,是一种历久不衰的行动能力,尤其是指在未知领域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如今这种过往经验未必能保证未来成功的情况,地头力显得更为重要。
我们在企业中,要将焦点真正对准现场,将精力投入到马上要解决的问题之中。公司领导要坚定不移地走进客户和员工的内心,构建组织的倒金字塔形式。管理者要为一线员工的工作创造条件,一线员工要敢于调动管理者的资源为自己服务。这是形成地头力文化最为重要的一步。
在此基础上,公司还要着力建立一种组织的文化或氛围,相信和促使每一个一线员工都有足够的承当,为公司的创造效益负责。当然,承当是有成本和风险的,很多员工更愿意亦步亦趋。让员工独立思考和追求最佳的工作方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我们国内。而如果一个人在面临从来没遇过的新挑战时,能够快速反应,清楚说出自己的逻辑和假设,言之成理,并具说服力和沟通力,那这个人肯定是企业最需要的人才。
有的时候,我们又会矫枉过正。例如最近的蒙牛“诽谤门”,一个品牌经理,个人在一线很有承当,用恶意诽谤的手段来打击竞争对手。当我们看完那些跌宕起伏的情节,真得非常惊讶。这就告诉我们,承当不是没有心灵的坚持的,我们要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一点上我们要把握好。
我们的企业要把注意力放在如何让员工快乐地工作上,让其在在特定的领域发挥现场开拓力,把大事做成小事,把细节做精做透,不断地追求极致与精进。这样,我们所追求的一切也就随之而来了。 (霍邱商厦党支部罗亚军)
流量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