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每一个国民无不是一种考验。在灾难面前,每个荧屏角色都代表了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人物的不同体验。
无论民兵、童子军,还是正规军、指挥员、间谍记者、商人、赌场老板、戏子、大学教授、爱国学生、外国人等,不同阶层的人们遭遇战争,其心理上无不波涛汹涌,变化异常。
人生如戏文,家国似舞台,灾难难料,生死未卜。从冷眼旁观、怯战、消极抗战,到侵略者的暴行激起民族自救意识的觉醒,各阶层奋起反抗、慷慨赴死、前仆后继。电影《八佰》刻画出了战争中百态人性:
向往租界的农民“老葫芦”因穿军服被拒绝进入租界,被日本人俘虏,在侄儿目击中被吊起杀害,激发了端午抗日决心。
有虎性的“端午”亲眼目睹老葫芦被杀,彻底明白了如果现在退缩,必定无家可归。
有狼性的“羊拐”性格倔强执拗,自愿带着兄弟组成敢死队断后,阻击日军。
有狗性的“老铁”被战友戏称“贪生怕死的瓜怂”,一旦激发出男儿血性,唱着定军山迎接死亡。
有猫性的“老算盘”逃离保命才是他唯一的念想。反面的个体影像更加衬托了卫国者的正面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思考空间。
谢晋元团长坚持4天5夜退到租界的时候,又跑出来掩护部队撤退,被日军的子弹击中。
斯文的“上官志标”戴着圆框眼镜随时准备替补谢团长指挥战斗。上官志标和谢晋元成功击退敌人六次进攻,这一伟大壮举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震动。
朱胜忠像个疯子,又像个艺术家,身为班长,对逃兵格外切齿痛恨。
“山东兵”一个极其果敢的人,只为报仇,随时准备牺牲生命。
“雷雄”黄埔七期,时任上尉连长,组织难友夺枪越狱,劳累过度病亡,后追赠上校团长。
陈树生抱着一大坨手榴弹跳下去与十几个日军同归于尽。“有这样的勇士在,阵地不会丢,国家不会亡”。
“小七月”是一个比较纯洁、干净的孩子。他对小湖北说:“等我死了你替我”。
“小湖北”在最后一刻,把生留给了战友,把死留给了自己。
护旗勇士们为国捐躯的悲壮场面,是忠义之举,也是捍卫民族抗战决心的正义之举。
m 赌场马仔“刀子”为了国家民族大义重江湖道义,主动请缨赴死,最终成功地将电话线送到桥对岸。
“大学教授”放下望远镜,忍无可忍端起枪还击侵略者。
中学生杨慧敏冒着生命危险游过苏州河去,她无畏献旗的壮举震撼了所有人。
安徽“小合肥”未能看的仔细真切,甚是可惜。
……
也正是此次上海闸北苏州河四行仓库守卫者百态人性,从起初的动摇到后来的果敢决绝,汇聚成不可撼动的受压迫民族的抵抗力量。挫败了日本侵略者的狂妄计划。再次证明了被征服者只可能被打败,绝不可能被征服的史实。
(文/郭圣兵)